乔布斯成就的经典 永远的“1984”

2023-12-03 08:26:39 买帖  | 投诉/举报

乔布斯成就的经典 永远的“1984”(图1)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已经于本周四(2011年10月6日)去世,享年56岁。苹果公司官方网站首页目前已换成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

这是几个月前写的一篇文章。以此悼念这位刚刚离世的天才。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这不是某位成功人士在故弄玄虚地摆弄人生的哲理,而是病人史蒂夫·乔布斯的真实生活写照。

他静静地躺在手术台的中间,在四架医用无影灯的逼视下,顺从地接受着旁边一群白衣人的各种安排。

他从来就是一个叛逆者,从外表到内心,都显示出一股强大的对抗力量。这种力量被无限施展,唯一的理由就是,他无法接受命运主动权被剥夺的残酷现实。然而,这一次,他显得如此顺从,显得如此乖巧,似乎已成为了不一样的另一个生命体。

“有一天早上医生将一个内窥镜从我的喉咙伸进去,通过我的胃,然后进入我的肠子,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的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他以一种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回忆起了这次手术。

“那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 我希望这也是以后的几十年最接近的一次。”他继续以一种平静的口吻说道:“没有人愿意死,即使人们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从来没有人能够逃脱它,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将旧的清除以便给新的让路。”

在这个时候,他对死亡的超脱,让大多数人以为,他更像一个在精神世界孜孜奉献的宗教领袖,而不是一个正在带领一个数万人团队,为开发出最让人眩目的大众电子消费品而忙碌不已的企业家标杆。

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兼CEO。由于他对疾病与死亡的超脱,已经被他许多中国粉丝戏称为“乔不死”。

不一样的“1984”

如今,乔布斯的身体状况比乔布斯本人更能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于,人们对乔布斯生死关注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对美国总统下一届候选人是谁的关注程度。

201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宴请科技界领袖。苹果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和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IT大佬都参加了此次宴会。

然而,宴会过后,大多数人却不再讨论,奥巴马这次宴会背后的政治意义;不再猜测,奥巴马此举是否意味着又要推行一次大的科技产业变革,以解决自次贷危机以来,让美国经济饱受压力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大家更多地把目光焦点聚焦在出席此次会议的乔布斯身上——他是否如某些报纸所传言的那样,已经处于病危状态,只有6周生命了?

许多人都在思考,如果乔布斯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苹果公司,那么他所引导的电子娱乐消费革命的轨迹是否会发生偏离?

很显然,乔布斯的身体状况,已经成为人们判断苹果公司股价走势和电子娱乐消费产业未来走向的一个风向标。但人们在做出这个判断时,实际上割裂了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整个成长历程。

不可否认,乔布斯对苹果有着深深的影响。但自从2004年,乔布斯接受胰腺癌切除手术后,关于乔布斯身体每况愈下传闻,从来就没断过——2008年8月28日,彭博社甚至提前为乔布斯发出了讣告。但苹果公司在无数次打破这些传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乔布斯的领导下,业绩实现了稳步攀升,并在2010年9月,成功实现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强的世纪目标。

从已经公开的关于乔布斯病况报告来看,乔布斯所患的疾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胰腺癌,而是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它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可以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调节人体代谢功能。也就是说,对乔布斯生命状态形成挑战的,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分泌失调,可很早以来,在乔布斯身上存在的心理层面的“内分泌失调”就对苹果公司的走势产生着致命的影响。

尽管早在1980年,苹果公司在美国上市,公司股价一路上升。乔布斯也和自己的创业伙伴沃兹尼克一举成为亿万富翁。乔布斯因此第一次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那时,年仅25岁的乔布斯就已经成为享誉全美国的“IT神童”。但真正让乔布斯成为世界宠儿的,还不仅仅是乔布斯让人目眩的财富暴增过程,而是乔布斯在推出麦金托机后,在世人面前公开发布的“1984宣言”。

这个宣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为个性与自由而与当局做出过激烈斗争的美国年轻一代。

这一宣言,让美国观众一下子形成了苹果是可以与IBM相提并论的IT领袖的心理定位,加快了个人电脑革命的进程,促使美国IT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也奠定了乔布斯在美国年轻人心中的领袖地位。而也正是这个宣言,暴露出在乔布斯心理世界存在着严重的外部对抗情结与内部分裂迹象。

“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乔治·奥威尔用一句经典的语言,揭露了乔布斯所处时代,大多数人在精神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作为一个被亲生父母所抛弃的被收养儿,尽管养父养母竭尽全力,让他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甚至花光了所有积蓄,把他送进学费昂贵的私立大学——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里德学院。但典型蓝领出身的养父母,却不可能成为从小叛逆并且天分异常的乔布斯真正的心灵启蒙者。

因为亲生父亲的不负责任,因为亲生母亲的无能为力,乔布斯只能接受被领养的命运。这让幼小的乔布斯深深感到,由于无法“控制过去”,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了近乎神经质似的恐慌。

乔布斯竭尽全力,带着苹果,挑战IBM在信息世界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就是因为,乔布斯指望借助IBM忽视个人电脑市场这一错误决策,来抢占一个先机。乔布斯希望通过占领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来从根本上打破IBM对信息世界的垄断。这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好的通过“控制现在”,以“控制过去”的绝佳历史机遇。

1984年1月24日,麦金托机正式面世时,乔布斯又让麦金托机自己发表了一段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讲演,这段演讲直指IBM笨重无法便携的弱点,以一句“不要信任一台你提不动的计算机”的口号彻底宣告个人电脑时代的全面到来。

从那以后,麦金托机的订单源源不断。麦金托机的出现也让IBM不能不选择正视自己的错误,开始寻找另外一条道路,来实现对苹果的反扑。

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美好,历史的轨迹似乎已经迈向了苹果“1984宣言”所描绘的那样:在麦金托机成功面世的影响下,红色的,色彩鲜明的,充满美感,而又身姿矫健的充满朝气的苹果,已经彻底打碎了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在机械化束缚下已经开始走向没落的“老大哥”IBM。

但很快,充满朝气的苹果,却被“老大哥”在另外一个朝气蓬勃的微软的帮助下,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这种境况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在乔布斯身上存在着一个致命心理缺陷,而这个缺陷,大多数时候都是以“1984宣言”中的“1984情结”来显现。

那么,乔布斯的“1984情结”本质是什么?“1984情结”对乔布斯本人的心理状态又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1984情结”在乔布斯的人生起伏过程中产生过怎样的作用,又是否对乔布斯现在所面临的死亡危机有过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1984情结”又如何使乔布斯成为一个“苹果”中的异类分子,时而是人见人厌的“魔鬼”与“暴君”,时而又是人见人爱的“救世主”?“1984情结”又如何帮助乔布斯走出的早期的一日千里,走出了成长期的动荡不安,走出了转型期的凤凰涅磐,直到现在的虎虎生威,鸿“兔”猛进?

再见,“1984”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奥威尔在《1984》中,抛出了许多的悖论。这些悖论就像一道又一道的枷锁,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也让许多人在极度的精神束缚中走向了癫狂,甚至自我毁灭。而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1984》这个虚拟世界,也存在于乔布斯,以及乔布斯亲手缔造“苹果帝国”这一现实世界。

乔布斯的一生,基本上表现为一个充满着创新企图的偏执狂,为了实现将理想中的“美丽画面”展现在众人面前,而与追求安定与平稳的同僚或者受众在精神与行为上形成不断拉扯与对抗的一生。

在乔布斯心中,拥有一股强大的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从表面上看,是“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从本源上分析,却是出于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潜在危险的深层次恐惧。

这种恐惧最早表现为“弃儿”身份让乔布斯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乔布斯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颇为偏激,而这些偏激行为背后,表面上看,是乔布斯宣布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与决裂,通过这种异化的对抗行为,来凸显自己独特的智慧与地位,而这一切其实都只能归咎为乔布斯对父母抛弃自己这一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的鞭挞与抨击。

乔布斯渴望改变一切,只是为了让周围人知道自己的存在,让周围人肯定自己的存在,让周围人从内心中拥护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动机的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乔布斯始终无法弄明白:为什么亲生父母要抛弃自己?

被亲生父母抛弃,让乔布斯感到被世界所抛弃的巨大恐惧,这种恐惧让乔布斯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很快被内心中另一股强大的自我保护与自我展现的心理潜能所扭曲,在两股力量的交织作用下,使乔布斯成为了“嬉皮士”与“极客”的复杂结合体。

一方面,力图通过“嬉皮士”的着装,来显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一方面,力图通过各种创造性手段,来加强对外部世界的控制。这种既害怕与外部世界联系过多,而让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被外部世界所感知,而再次遭到外部世界的抛弃,又担心与外部世界联系过少,不能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有效作用,从而被外部世界所孤立,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让乔布斯始终处于被两种力量拉锯的漩涡中心,而这种漩涡效应,就构成了乔布斯“1984情结”的主体框架。

在乔布斯的“1984宣言”中,把苹果塑造为自由的化身,把信息孤岛的缔造者IBM树立成“老大哥”的反面形象,来做为“自由”的对立面进行批判。但乔布斯却不经意间让自己成为苹果内部的“老大哥”。

乔布斯,尽管没有用有形的“屏幕”来控制苹果内部,却在用无形的“屏幕”来控制着与苹果有关的全部。

乔布斯本身是自由的崇尚者。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当仁不让的救世主,不仅是苹果的救世主,也是世界的救世主。

在乔布斯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利用苹果公司这一平台,来实现把用户从IBM的信息与科技孤岛中解放出来,让用户获得更大的自由,而事实上,乔布斯想给用户的只有使用苹果的自由。

在乔布斯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利用苹果公司这一载体,来实现让每一个员工充分展示自己对使用新技术、设计新图案、开发新产品方面的天分,让所有技术天才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施展,而事实上,乔布斯想激发员工的潜能只是按照乔布斯再现乔布斯理想中的完美图像的潜能。

乔布斯,试图只给用户使用苹果的自由,只激发员工成为再现自己灵感附属体的工具这方面的潜能,这一明显带有悖论式的思维逻辑,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也让苹果公司陷入了巨大的混乱。

尽管,乔布斯一直在否认,但越来越多与苹果有关的人和组织感觉到了,由于乔布斯内心的混乱,对苹果公司未来发展的巨大局限与阻碍,并且开始做出各种努力,试图把乔布斯限制在一个不会对公司进程产生巨大干扰的狭小空间内。但他们大部分努力都被强大的“乔式力场”所压制。就像《1984》中所描摹的那样,人们越是感觉到屏幕背后的“老大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种种限制,就越能感受到从屏幕中所传递的来自“老大哥”的巨大压迫力。尽管,没有人能确切感知到“老大哥”力量的真实来源,却又不得不屈服于“老大哥”背后巨大的漩涡效应。

乔布斯的混乱,一方面破坏了苹果内部的秩序,一方面又压榨着苹果内部的执行力。在乔布斯无穷尽的压迫下,苹果朝着前方努力狂奔着。然而,狂奔过程中,没有人敢确认自己是否走在一条正确轨道上,大家既不知道未来方向是什么,也不清楚在下一个时间节点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

在乔布斯的影响下,人们始终处于一种灼热状态,但没有人能真正获得安全感。这一点也在苹果公司的整体业绩走势上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一方面,麦金托机面世,让苹果一下子品牌影响力得到了飙升,另一方面,由于配套软件开发总是落后于用户的实用需求,让麦金托机多少成为了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而反倒是IBM的黑砖头,由于选择了与微软等软件开发商的捆绑,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又重新占到了先机。

早在1982年,那个时候尽管苹果II销售业绩良好,但投入了巨大资金的“丽莎”和麦金托的研发进展始终不如意,而且乔布斯事事插手的毛病已经在苹果内部制造了很多的人事矛盾,这已经让董事会感到危机。由于乔布斯的强行介入,麦金托机的初始创意人杰夫·拉斯金已经与乔布斯公开决裂。由于合伙人沃兹在公司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也一度引起了乔布斯的嫉妒,让本来亲密无间的两个好伙伴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冰点。

为了让公司实现有序化运转,董事会不能不做出决定,聘用有经验的管理者以让苹果回到正确的轨道。而最早进入他们视线的就是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特·斯卡利。起初,斯卡利反对这项提议,认为自己在百事很成功,没必要冒险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然而,乔布斯却再次显示出他超乎寻常的说服能力:“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乔布斯犀利地把握住了斯卡利的心理弱点,把斯卡利带进了苹果,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正是斯卡利把他赶出了苹果。

斯卡利一到苹果,很快就意识到苹果内部的混乱。耗费了公司巨大现金的“丽莎”电脑,几经周折终于进入市场,但销量却一直无法让人满意,被公司上下寄予厚望的麦金托机有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也陷入了泥潭,而之前为公司源源不断创收的苹果系列机器也开始走向下坡,而在这种情况下,斯卡利还不得不应付由于乔布斯任性所引发的公司内耗。

由于斯卡利也是一个强势者,这注定了他无法与乔布斯和平相处。两只老虎之间的龙争虎斗,使得原本就混乱不堪的苹果,陷入了一种更加混乱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起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乔布斯诱发的。这一点,苹果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副总裁杰伊·埃利奥特的看法最具代表性:“我们雇用斯卡是来指导史蒂夫工作的。但是结果呢,却正好相反,是史蒂夫在教斯卡时如何做事。”

斯卡利与乔布斯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导致斯卡利不得不寻求董事会的帮助,希望让乔布斯出局,而让人惊讶的是,没有一个董事会成员选择了站在乔布斯一边,这种一边倒的局势,很快就奠定了乔布斯被迫出走的局面。这种局面虽然令人惋惜,但最终还是变成了铁的事实。

蝶变,“1984”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与斯卡利的斗争失利,让乔布斯陷入了一个人生低点,却也让苹果走向了更深的泥潭。

因为苹果公司打下了太深的乔布斯烙印,斯卡利尽管可以从物理层面让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内短暂消失,却不能从精神层面消除乔布斯的影响,因为,苹果在创业期间,受乔布斯影响太大,已经不知不觉中患上了严重的“1984综合症”。这一点,斯卡利很快就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

斯卡利在百事可乐非常成功。但就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斯卡利在百事的成功,只是“卖糖水”的成功。百事可以用一个配方,来打下几十年的产品基础,斯卡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变化不同的花样,让消费者来接受他们所兜售的“糖水”。不管,斯卡利选择哪位明星来代言百事的“糖水”,选择哪个事件来传播百事的“糖水”,但总体而言,80年代的百事“糖水”与70年代、60年代的百事“糖水”并没有太根本的区别。而另一方面,在产品原料构成方面百事“糖水”与死敌可口“糖水”也没有太根本的区别。但苹果所在的IT领域却并不是这样的。

在IT领域,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的IT领域,产业竞争格局非常复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快。一个公司,不管多大,不管之前的资本积累多雄厚,技术人才储备多雄厚,技术专利拥有数多高,市场占有率多高,如果不能跟准市场的变化,哪怕是半年时间脱离了市场变化趋势的主轴,都可能让公司面临灭顶之灾。

斯卡利成功利用乔布斯独断专行在苹果内部所形成的众叛亲离局面,将乔布斯扫地出门,到头来也不得不重蹈覆辙,采取同样的模式以寻求对苹果的控制,让已经臃肿不堪,无法应对瞬息万变市场变化趋势的苹果开始加足马力,追赶曾经的手下败将IBM,并迎接许多后起之秀,如康柏、戴尔的全面紧逼。

斯卡利虽然局部扭转了麦金托机的销售颓势,却也看到了苹果不能过渡依赖单一产品的事实。于是,努力开发各种新产品,希望寻找到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斯卡利招了数百位产品经理,开发了上千个新项目,但基本上没有一个项目能找到足够坚实的市场基础。

斯卡利被乔布斯一句“改变世界”的口号所吸引,来到了苹果,最终却发现实际结果只是他成功被乔布斯改变,成为了一个新的“1984”的附庸。

由于斯卡利的无力扭转局势,使得苹果只能在错误的轨道上继续蹒跚而行。换言之,斯卡利尽管成功让乔布斯出局,却无法从根本上让乔布斯所种下的混乱之种。在斯卡利的任期内,苹果内部割据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消除,反而有被放大化的危险。苹果不仅没有顺应时代变化,成为一个能够真正容纳不同声音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反倒更像乔布斯当年在“1984宣言”所抨击IBM时所标签的信息孤岛。

此时,反倒是被扫地出门的乔布斯,开始重新检视了自己,走过了一段虽然痛苦不堪,但最终拨云见日的蝶变之旅。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可如今,乔布斯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了相似的人生困境。然而,和幼年时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情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成年期被“苹果”扫地出门,尽管一段时间让乔布斯感到沮丧,但这种沮丧带给乔布斯的不是彻底沉沦,而是峰回路转的大逆转。

乔布斯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唯一的原因就是乔布斯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会了用理性驾驭本能的基本能力,而正是这种能力,让乔布斯弥合了天才与大众之间的心理鸿沟,让乔布斯能够适当站在大众角度去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应该存在的差异。

在幼年时期,乔布斯被遗弃,进入了一个在心灵上失去了保护的冰冷世界。尽管,养父养母会事事顺应自己,但他们都缺乏足够的领悟能力,能够与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渴求的乔布斯形成真正深度的心灵连接。这种孤立无援的局面,让乔布斯感到恐慌,但由于人生阅历的匮乏,和心智的不成熟,让乔布斯仅仅在心灵层面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让乔布斯内心世界始终处于一种被黑暗势力吞噬着的非正常状态。

为了不让外部势力进入这个黑暗世界,让外部世界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乔布斯用尽一切努力,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更大的伤害。被遗弃的恐惧让乔布斯选择以一种对抗与控制的方式,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于是,乔布斯在“1984情结”的掩盖下,在苹果内部建立了一个“信息孤岛”,可一旦这个“信息孤岛”被斯卡利和苹果董事会元老共同打破了,乔布斯就不能不直面心灵深处那片巨大心灵孤岛。可与斯卡利竞争失利,彻底粉碎了乔布斯的迷幻的偏执之念,让乔布斯真的明白过去“国王”与“救世主”的臆念事实上只是过眼云烟的幻象。此时的乔布斯常常陷入沉重的自我反省之中,开始了漫长而又苦涩的又一次人生寻觅之旅。

从苹果出局后,为了寻找到新的人生目标,乔布斯做了许多尝试。乔布斯去过了前苏联,希望在那里开设一个电脑学校,来暂时安顿自己;乔布斯跑到了法国南部,试图以“孤独的艺术家”这一身份来申请移民:乔布斯咨询过一家公关公司,看能否在美国政界得到发挥自我的机会。然而,当所有这一切逃避的尝试都被否决之后,乔布斯才开始真正找到了自我。

无数的挫折,让乔布斯有时候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无力感,让乔布斯催生“神马都是浮云”的颓废之念,但也让乔布斯不得不无数次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这样一种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心灵折磨的场景,最终却让从小就迷恋禅宗的乔布斯,开始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对抗幻象的人生定力。

挫折的洗礼,就像后来胰岛癌手术一样,彻底改变了乔布斯的心理状态,让乔布斯开始向正常人回归,开始重新建立了对生命本能的理性约束机制,开始学会像普通人那样理解事业与家庭。

这种回归,尽管看起来很朴素,很平常,但正是这种朴素、平常的回归模式,让乔布斯这位过去臆想中的“救世主”能够逐渐被大众所理解。

而人生中最奇妙的地方也就在于,当乔布斯实现了自我超越之后,也让自己事业重新回到了正轨,Pixar在《欢乐总动员》中取得最大成功,并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电脑制作工作室,以及NeXT开始逐渐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站稳脚跟,让深处泥潭的苹果董事会意识到让乔布斯回归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二选择,而这个选择最终让乔布斯成功实现了“王者归来”。

永远的“1984”

“老大哥在看着你!”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的产品已经简化为各种各样的“屏幕”,不管是iPod、iPhone,还是iPad。而苹果的粉丝也大多数是通过这些“屏幕”来实现与乔布斯“完美新世界”的对接,而乔布斯也越来越像《1984》中那个经典寓言中的“老大哥”。

但这个“老大哥”不再是乔布斯当年在“1984宣言”中所讽刺的那个灰头土脸的“IBM”式的“老大哥”,而是众多极客与潮客眼中公认的“完美主义”象征的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缔造者。

正因如此,人们对乔布斯这个“老大哥”更多的不是厌恶,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戴与遵从。因为,乔布斯已经能够让大众能接受的语言,阐释他心中的“完美新世界”。

然而,正当乔布斯开始与他的“苹果帝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连通之际,关于乔布斯身患绝症,并随时可能魂归天际的传闻,再一次让“苹果帝国”蒙上了一片巨大的阴影。

为了击碎这种传言对“苹果帝国”未来前景的不利影响,乔布斯也不得不无数次拖着病体,走到了聚光灯下。

2011年3月,在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上,被无数传闻所包裹的乔布斯重新站到了公众面前,乔布斯就是在无奈之中选择了带病出席这次iPad 2新闻发布会,并且与公司其他高管一同介绍了新一代iPad的软硬件配置和各种功能。

“苹果开发第二代iPad已经有些时间了,我不想错过发布iPad 2这样重要的日子。”乔布斯的发言简洁而质朴,却足以打动任何人的心弦。

乔布斯所患的胰岛癌诚然可怕,但乔布斯能够在2004年手术过后,还能坚持到现在,这足以说明,乔布斯在对抗这种疾病方面有了足够的经验。在无时无刻的死亡阴影面前,乔布斯能够始终展现出自己淡定与执着一面,这不能不与乔布斯从苹果出局后,掌握了抑制“1984情结”所带来的精神困扰所积累了非凡抵抗力有关。显然,这种心智上的成熟,让乔布斯可以像宗教领袖那样,以一种更加超脱的心态,面对致命生理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早已让乔布斯掌握了人生的进退之道。乔布斯不可能不知道苹果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乔布斯依赖症”,以至于任何与乔布斯有关的消息,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让苹果公司的股价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正因此,为了减轻自己身体状况恶化可能对苹果公司的剧烈震荡,乔布斯也和苹果高层,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应对这种极端情况所引发的危机,比如乔布斯接班人计划和高管团队决策的组织化。

这一切弱化“乔布斯效应”对苹果公司影响的决策,似乎也起到了一定成效。事实上,自从2004年,乔布斯手术过后,乔布斯已经不参与大多数项目的具体运营,而只是通过决策与调度,来把握重大项目的方向与进程,这种行为上的放权模式,已经让苹果团队逐渐成熟,让苹果团队能够有充分的自主权以保障核心产品始终占据市场领导者的核心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乔布斯真的如外界所猜测那样,只有6个星期的生命期,在短期内可能会发生较大幅度波动,但随后也能够有足够的应对机制,来弥补这种不利影响。但尽管乔布斯已经让苹果团队,学会了在执行方面如何使用自主权,却并没有让继承者学会在决策方面如何使用自主权。

毫无疑问,由于乔布斯本人的影响,在苹果内部还有很强的“1984痕迹”。由于乔布斯的影响,苹果始终摒弃跨平台的发展战略,对于任何潜在的竞争,都会做出强烈反应。如今,日益白热化的苹果与谷歌之争,就是这种“1984痕迹”的直接体现。

在2010年5月,谷歌I/O大会上,谷歌工程副总裁Vic Gundotra就站在著名的Macintosh广告《1984》前面高喊:“如果谷歌不行动起来,那我们都将面临一个残酷的未来:一个人、一家公司、一款设备、一个运营商,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而这种直接对抗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苹果宣布iPad不支持Flash,讨伐谷歌的“卫星国”——Adobe公司的决议。

至于为什么要在iPad中封杀Flash,2010年4月29日,封笔多年的乔布斯突然在苹果公司官网发表檄文——《关于Flash的思考》做出了回应。

“Flash 是个人电脑时代的产物,它是为个人电脑与鼠标发明的。Flash 对于 Adobe 来说是一盘成功的生意,我们也明白他们为什么希望将它延伸到个人电脑以外的领域。但在移动时代,重要的是低能耗、触控介面和开放的万维网标准。所有这些都并非 Flash 的强项。”

乔布斯选择在“苹果世界”内封杀Flash,看来很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种明显带有政客式的语言,只是为了掩饰乔布斯对谷歌进入自己地盘的不满。而乔布斯把怒火转向Adobe,仅仅只是因为2010年3月,谷歌做出了将Adobe的Flash播放器与自己的新浏览器Chrome捆绑下载的决议。

实际上,自从2008年得知谷歌研发多点触摸技术,乔布斯就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实现对谷歌的围剿,比如2009年7月份App Store将Google Voice拒之门外,紧接着双方互派的高管先后退出对方的董事会,而之后苹果取消谷歌搜索作为iPhone默认搜索框。

乔布斯之所以摒弃跨平台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乔布斯和福特一样,否认消费者拥有真正意义上洞察自己内心需求的能力。正因为此,乔布斯经常引用福特的这句名言:“如果你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要什么?他们决不会说‘汽车’”。

“预测未来的唯一办法是发明未来。”艾伦·凯的这句名言,也让乔布斯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

可创业中途被迫出局,已经让乔布斯经历了人生的蝶变之旅,让乔布斯学会了用理性的自我约束来削弱“1984情结”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而尽可能发挥其巨大的创造性能量。因此,“所谓自由,就是苹果粉丝使用苹果的自由”这种“1984式的人生信条”让乔布斯缔造一个伟大的“苹果帝国”,然而,乔布斯的继任者能否在这一信条下,固守“苹果帝国”,也许在下一个“1984”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

“成为墓地里埋葬最有钱的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夜半上床时,对自己说:‘你做了些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我很重要。”这是乔布斯说过的最酷的一句话。 相关推荐

雅诗·兰黛 谜一样的传奇人生

企业管理:看你是否存在企业失败的这些征兆

俏江南和窝窝团 成功幻觉下的大跃进

乔布斯成功的因素 我们无法复制第二个乔布斯

来源: